原來教小孩這麼簡單,有16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透露兩個簡單的秘訣,很多人知道後都驚訝不已……
以下魚媽教育之嘮嘮叨叨,有人應該會覺得太理想化了~ 在FB上寫一堆文字沒有圖片,應該吸引不了什麼人讀,但還是希望可以傳達一些心中的想法。魚媽其實蠻希望有人有其他想法可以互相討論的! 忽然想到,如果題目訂成:“原來教小孩這麼簡單,有16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透露兩個簡單的秘訣,很多人知道後都驚訝不已……”。哈哈,轉傳囉……
從上週參加了三埤國小的畢業典禮後,我看到了畢業班的年輕導師,他所做的一些重要的"小“事情。
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:K12教育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? 我的答案是:傾聽與陪伴。 傾聽與陪伴。我在這位年經老師的身上看到了一些,也許是因為他很年輕、也許是因為班上人數很少、也許是因為他尚未被教育環境澆熄的熱情、也許是因為他的特質...
未來,他可能也不會有系統地知道如何運用他身上“傾聽”與“陪伴”的能力,來讓自己變成是一個super教師,往往很多老師,得自己瞎打瞎撞,還要期待不被未來的怪挫折壓垮,或被“污染”,才能真正練就一身功夫。 傾聽與陪伴。
傾聽,你必須蹲下來、或彎下身子,與孩子等高,眼睛要看著孩子,耳朵要打開,心,也要打開。
這樣,你才能知道,眼前的小小孩,心裡到底是在想什麼?到底需要學什麼?到底應該給予什麼樣的界限,孩子才有安全感足以前進?到底需要什麼樣適當的引導?
每個孩子狀態完全不同,不會在同一個時間點走到學習除法的狀態,但是,教育機器要求大家從生產線出來的時候,都一樣!現在要學除法,就要學會除法,課綱上寫的啊?!
傾聽,才能真正認識孩子的現狀與能量,才能提供孩子他真正需要的菜(知識與資源),才能有效激發孩子的潛能。這樣的教育,才能讓每個人的天賦獲得自由! 陪伴,沒有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,你怎麼能建立起信任,讓孩子知道,有人可以找、有人可以問、有人願意在他身邊陪著她?
沒有陪伴,你如何能當一個"身教者",讓孩子從你身上學會自主學習、問題解決、關懷他人、寬廣視野...等等的態度與能力?
前兩天,魚爸 Ray Kh 陪著小子,一大一小,瞪著地球儀,研究敘利亞難民的逃難路線,為什麼要從匈牙利進入?當高牆豎起時,這些難民怎麼辦?為什麼難民最想去那麼遠的瑞典?討論歐洲各國人民對難民的兩種態度,沒有說對錯,只有探索、傾聽與陪伴;才小一的小子,能對這個議題有多深的認識?我們不知道,但是她聽得很認真,也願意持續討論,這就值得身邊的大人,提供適時適當的引導與支持。
必須能"傾聽與陪伴",才能當一個適時適當的引導者,提供眼前這個孩子需要的知識體系架構&精神支持!這個世紀的老師,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,而是引導者,引導孩子自主學習、引導孩子從生活周遭學習、引導孩子與他人合作建設,唯有能傾聽與陪伴,才會變成一個更棒的引導者。
這答案當然不會是教育部官員們通常會想到的。因為看不到、摸不到、無法明確編列經費也不會有績效!即便是現在熱夯夯的maker教育,也只能陷入努力堆砌經費、設備與比賽。所以,教育部能給老師們的支援與資源裡,也通常無法給老師足以傾聽與陪伴孩子的訓練、行政幫忙和支持! 如果我們把一堆分散的教育經費,用在多聘一些好老師,讓中小學的生師比維持在15個人以內(若加行政、科任,這數字就得要更低了…),讓老師能夠專業的、用心的、真心的、無後顧之憂的:傾聽與陪伴,是不是,能夠真的讓教育有不同?是不是,能夠翻轉台灣的教育呢?
電影“三個傻瓜”,很多人看過,雖說“戲”的成分高,然,片中許多教育觀點值得深思,而,片尾烏托邦般的學校,是真的很令人嚮往ㄚ… K12不做,等到高教體系,我看著這些大孩子們的眼神,都覺得,太晚了啊!